而挪威政府決定對社群網站上不切實際的審美觀正式宣戰。
倘若7月12日警戒真能降為兩級,在餐飲業者和食客歡欣鼓舞之際,新群聚的發生機會也會提高,可想而知,到時候大家還是會怪罪政府。但與其互相責怪,不論政府施政想的是經濟還是疫情,一般民眾還是該盡可能做好防疫,盡量避免讓自己或周圍的人暴露在危險中。
在經濟學人的指標裡,香港冠軍、紐西蘭居次,中國和美國同分分佔19和20名,英國36名,台灣則在列入的50個經濟體內倒數第二。雖然有些媒體叫它「防疫評比」,但它真正的名稱是「韌性(Resilience)」評比,這也是為什麼明明台灣每日新增確診數不多,名次卻越來越向下,因為他的評比標準很大一部分是疫苗注射率、防疫措施對日常生活的影響性、飛機班次和航線復原程度等指標,台灣在這些面向確實落後於許多國家。也是從6月底開始,台灣陸續出現解封(或是說透氣,因為理論上台灣並沒有封)的盼望,許多人用行動表達自己的立場,像是百人擠爆日月潭、基隆潮境公園大塞車、預約登阿里山等等,就連行政院和疫情指揮中心最近也都表示在做警戒降級的準備。2021年6月5日,英國人在倫敦南岸的陽光下飲食聊天,當日全國確診數5651人,死亡13人 這樣的心態和最近許多人引述(台灣從穩定前10名,在這個月摔落到44名)的彭博調查有些相似。事實上,英國早在幾週前就已部分開放餐廳用餐,賽季末的英超足球賽也讓更多觀眾入場,最近歐洲盃足球賽(Euro 2020)賽程期間,也能看到球場內球迷擁抱吶喊,場外看轉播喝啤酒歡呼,沒有人戴口罩。
因為不管四級、三級、二級,政府規範如何制定,疫情爆發時的關鍵破口,終究是在人的身上。確診數那麼高還想要解封,英國人是瘋了嗎? 對台灣人來說,每天確診破萬是個不可思議的數字,在那樣「嚴峻」的疫情下,英國政府還不斷開放大型活動,一步步放寬防疫規範,更加令人無法理解。檢方表示,「克勞斯多年來建立的聲譽和人脈網路,使該事件在國際上獲得關注。
檢方指出,2010年6月,克勞斯在上海復旦大學發表巡迴演說期間,「中方情報人員與他搭上線,從此他在德國政府高層到中國進行國是訪問或多邊會議前後,定期向中國情報部門交付情資。據《明鏡週刊》(Der Spiegel)報導,2020年1月前德國外交人員、歐盟駐韓國大使薩巴蒂爾(Gerhard Sabathil)與兩名職業說客,疑似為中國從事諜報工作,並為中國政府招募線民,該事件在歐盟外交圈投下震撼彈,也讓中國滲透歐盟的問題浮上檯面。」同時,他也透過基金會的人脈接觸眾多政壇高階官員,取得中方所需資訊。薩巴蒂爾曾擔任歐盟駐韓國、挪威和德國大使,並擔任歐盟東亞和太平洋地區外交事務主任,2017年,他在結束公職生涯後加入公關遊說公司EUTOP。
但這起間諜疑雲已讓中國利用間諜滲透歐洲的問題浮上檯面,並凸顯了中國與西方日益緊張的關係,中美貿易戰、香港和新疆問題的摩擦,以及對華為的質疑打擊都加劇了這種緊張局勢。2019年11月,他在家中被捕,調查人員搜索了他的房子並沒收電腦設備,當時他和妻子正要前往慕尼黑機場,據稱原定從慕尼黑前往澳門,與中國情報官員會面。
德國聯邦檢察官突擊了薩巴蒂爾在布魯塞爾、柏林、巴登-符騰堡邦和巴伐利亞邦的9處住宅和辦公室,總檢察長弗蘭克(Peter Frank)表示,他們向中國國家安全部洩漏了機密商業信息。我的名聲、人脈、朋友圈全都毀了,這毀了我的生活。這個職位使他能以客座講師的身份前往俄羅斯、南非和南亞多國,作為回報,他收受中國情報部門的款項並得以與中國官員會晤。」並表示雖然過往中國對德國的網路攻擊主要集中在私營公司和竊取技術上,但如今已涉及更廣泛的外交、經濟和國防政策情資。
」 德國智庫馬歇爾基金會亞洲資深訪問學者巴金(Noah Barkin)說,「我們從德國的情報報告中得知,中國近年來一直積極試圖在該國招募線人,但我們還沒有看到檢察官成功揭露、起訴間諜活動的案例,也就是本案會是一次重要的考驗。」 他也嘲諷他的案件是對中國的恐懼下的新產物:「任何不想加入抗中浪潮的人都會立刻受到懷疑但大部分的網路世界並非如此。而挪威政府決定對社群網站上不切實際的審美觀正式宣戰。
英國國會則在2020年9月,針對與挪威類似的法律提案進行討論,要求社群網站上的圖片必須加註使用的濾鏡或修圖方式。」在挪威境外,英國網紅克拉克森(Em Clarkson)也抱持類似看法:「我很幸運,IG上的評語大多非常正面、樂觀。
然而,過度追求經修圖、濾鏡美化後的不自然體態,很可能對心智尚未發展成熟、還在型塑個人審美與價值觀的青少年造成巨大衝擊。我無時無刻不注意到自己身上的各種缺點,變得極度缺乏自信與封閉。
ABC新聞(ABC News)報導,現年22歲的麥特(化名)曾罹患身體畸形恐懼症:「那是一段非常黑暗的時期。新規定的主要目的,是降低青少年在錯誤審美觀下遭受的過度壓力。早在2017年,法國便已通過法令,規定任何經過編修的商業廣告(例如把模特兒修得更瘦)必須標註「經過修圖」字樣,違者可處3萬7500歐元,或廣告成本30%的罰款。儘管不乏反對聲浪,例如認為成效不彰,或修圖範圍、定義難界定(舉例而言,上述網紅調整對比或明暗的方式算不算修圖?針對人像以外的畫面處裡又算不算修圖?),就現行國際趨勢看來,或許我們很快就會看到「經過修圖」的警語開始在廣告之間普及。我買了各式各樣的髮蠟、護膚產品、尋求整形手術,卻還是覺得自己不夠好。近期即將上路的《行銷管制法》規定,未來在網路上發布的廣告圖片,必須清楚標示經過哪些修圖步驟、套用什麼樣的濾鏡。
「我認為我們應該專注在學習社群媒體的運作方式,並對我們眼前所見的東西抱持選擇性。」西方各國陸續討論立法,標註修圖或成未來趨勢除挪威外,各國也已陸續訂立新法,或對商業修圖相關的議題進行討論。
此外,著名美國商業圖庫Getty Images,也已經禁止在其商業類別的圖庫中加入修圖後的照片。很不幸地,儘管行為認知療法(Cognitive Behavioural Therapy)對罹患身體畸形恐懼症成人有相當療效,在青少年身上的效果尚不顯著。
」和瑪德蓮相同,克里斯蒂安森也只會微調光影,創造她覺得最合適的照片。造成心理健康問題的因素有太多太多,廣告圖上的一句標語也無法真正改變男孩、女孩心中的想法。
未遵守者將被處以罰款,甚至入監服刑。表示不考慮藉節食或手術改變外貌,進而貼近IG、抖音上網紅形象的青少年,更只有約5%。面對這種的現象,我認為我們必須做出回應,(挪威的新法令)是個好的開始。正式生效後,所有在社群網路上發布商業訊息(藉此取得收入或相關利益)的廣告商或網路名人,都必須明確標示照片經過何種編修。
這項擔心其來有自——2020年,英國議會實施的研究發現,絕大多數未滿18歲的青少年,皆認為社群網站對他們的身體意象「極度」具有影響力。」克里斯蒂安森(Eirin Kristiansen),另一位挪威網紅也認為新法律是「往正確的方向踏出一步」,但認為此舉仍不足夠:「對我來說,這像是治標不治本的做法。
編譯:王國仲鮮明的腹肌、豐潤的雙唇、光滑的皮膚……在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藉由修圖軟體、美肌特效打造出的完美照片隨處可見。菈維爾說明,針對12-17歲案例的研究仍相當缺乏,僅有幾件個案研究和一項隨機試驗,而其中僅40%有部分進展。
最糟的是,有時根本看不出來這些照片有沒有經過修圖。患者可能因情緒低落而拒絕上學或工作、影響生活品質,甚至選擇自殺。
她認為《行銷管制法》能有效遏止修圖風氣:「發文者會羞於承認自己修過圖,所以修圖照片自然會隨之減少。網紅普遍支持,認為修圖者該「據實以告」根據挪威媒體《世道報》(Verdens Gang)報導,《行銷管制法》普遍獲得網紅支持。當時常常盯著舊照片,回想以前那個有魅力的自己,現在卻和妖怪一樣醜陋。要阻止人們修圖是不可能且不切實際的,但要求他們據實以告,這很棒。
她指出,同儕壓力、社群網站、家庭因素,皆可能導致身體畸形恐懼症的發生。擁有九萬粉絲、26歲的挪威網紅瑪德蓮(Madeleine Pedersen)接受BBC採訪時表示,政府「該是時候採取行動了」,並希望青少年們不要比較或追求那些不切實際的修圖外貌:「有太多人,包括過去的我,對自己的外貌或身材沒有安全感。
太過在意外貌、過分放大自己身體的「缺陷」,還可能導致身體畸形恐懼症(Body Dysmorphic Disorder)或恐瘦症(Muscle Dysmorphia)擁有九萬粉絲、26歲的挪威網紅瑪德蓮(Madeleine Pedersen)接受BBC採訪時表示,政府「該是時候採取行動了」,並希望青少年們不要比較或追求那些不切實際的修圖外貌:「有太多人,包括過去的我,對自己的外貌或身材沒有安全感。
我無時無刻不注意到自己身上的各種缺點,變得極度缺乏自信與封閉。然而,過度追求經修圖、濾鏡美化後的不自然體態,很可能對心智尚未發展成熟、還在型塑個人審美與價值觀的青少年造成巨大衝擊。